嘉兴东南隅,嘉兴工业园区,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阳光正好,新落成的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巨大的玻璃幕墙,闪着炫目的光。
“其中四层楼是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也会搬进来。”走在窗明几净的技术研发中心大楼的走廊里,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陆龙泉指着两边的各类实验室一一解释:材料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性能实验室等。
上图为谭建荣院士
压缩与仿真的强强联手
加西贝拉技术研发中心大楼二楼展厅一隅,从大到小排列着近些年加西贝拉自主研发的一系列产品,N系列、T系列、M系列……这些压缩机如今已经占据加西贝拉产品线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加西贝拉成立于1988年,从全套引进意大利Aspera公司的设计技术、工艺标准和生产线设备,到自主开发N系列产品,2007年投入生产,加西贝拉进入持续发展的轨道。
然而,2008年,席卷行内的金融风暴,加西贝拉的销量虽因其质量、口碑,稳中有升,但加西贝拉的高层管理却意识到发展短板的存在——技术怎样领先?
这要从N系列的研发说起。
N系列是加西贝拉为了当时即将建成的第二工厂配套开发的新产品,也是加西贝拉第一个自主开发产品。2004年策划,2005年开发设计。“当时公司只有20多个研发人员,连研究生都没有。之前一直做引进产品,对设计层面的人才要求并没有这么强烈。”包括陆龙泉在内的几位有经验的工程师,参考国外同行,构思设计方案,开模具,装样机,反复试验,测试改进。大家加班加点,半年一轮实验,18个月后,经过三轮实验,才初步定型。
“当时没有现在设计的手段,压缩机七八十种零件,十几种的开模具。一轮实验直接的材料费近150万元,壳体模具近20万元。关键是时间成本太高,做出来我们心里没底。直到2008年后,N系列才真正稳定,整整花了3年时间。”
不仅陆龙泉和研发人员,高层也意识到,公司对压缩机核心设计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对压缩机全方位的评价分析能力相对较弱,“我们主要靠试验,靠经验。N系列研发时,这个短板暴露出来了。怎么设计?有没有方法预先判定方案的可行性?”
2008年,加西贝拉成立技术研究所,引进高层次人才,招聘了一批研究生、博士生,“提升公司的研发力量,消除竞争短板。”
彼时,高校压缩机设计专业很少。引进的这批人才多是学机械类专业的,和压缩机关系并不密切。
该怎么针对压缩机产品开展研究,他们感到很迷茫。
2009年,经嘉兴市科协牵线,加西贝拉找到了在浙江大学任教的谭建荣院士。
这并不是盲人摸象。
加西贝拉总工程师张勤建,当时是技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早在2006年前后,他已经认识谭建荣,两人曾多次在科技会议、校企合作等场合相遇。他知道谭建荣是湖州人,研究仿真技术,有在企业里工作的经历,对企业很了解。
加西贝拉根据研发需求,有意寻找仿真技术支持,“我们想把压缩机的设计原理搞清楚,做计算分析,保证设计出来的东西比较有效,不仅是凭我们的经验,做到设计时心里有底。”陆龙泉还记得,当时,他和张勤建去了杭州,“院士听了我们的介绍,当场就提出数字化样机的概念。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对各种可靠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判定,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对此,谭建荣院士说,“模拟仿真作为与理论建模、实验验证并列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通过与多领域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相结合,构建产品数字化样机,使设计者在物理样机生产出来前就可进行有效的、可验证的设计工作。”
这些技术,陆龙泉曾经在国外压缩机设计的论文里见到过,但彼时,他只能心里羡慕罢了。
谭建荣当时基本同意。但提出要先到加西贝拉做个调研,确定几个方向。随后,专家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组成的团队进行了两周的需求调研。
谈及此次调研,谭建荣院士说,“我们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对公司产品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对压缩机的设计、制造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发现公司现有设计更多的是依靠经验,缺乏科学、定量的设计依据,对压缩机核心技术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9年12月,加西贝拉与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团队签署了3年(2010~2012年)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后又多次续签。
为什么会选择加西贝拉作为合作对象?谭建荣院士坦陈,“加西贝拉作为国内冰箱压缩机生产、研发的领先企业,企业发展近些年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但也从未间断过对压缩机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关注与投入。我们也很高兴与加西贝拉合作,通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帮助企业提升冰箱压缩机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对于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对加西贝拉是其提升研发平台的一次布局,加西贝拉总工程师张勤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企业要进军国际市场,我们要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指导产品开发,需要新的技术团队形成活力,从产品研发向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方向发展。加西贝拉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公司研发平台的一部分,与谭院士的合作是我们公司提升研发能力,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不计成本的技术“输血”
加西贝拉院士专家工作站,双方三年一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每年签一个技术合同,确定一两个课题。如今,合作框架协议已是第三个,课题也已完成了9个。正在进行的还有两个课题。
“冰箱压缩机数字化样机及装配运动仿真”是双方合作开展的第一个课题,2010年初开始。“这个课题是关于流固耦合(编注:流固耦合是研究流体与固体两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相关课题我们做了三个。我们希望通过课题把压缩机的原理研究清楚,再考虑如何应用于设计、优化产品。”武守飞是2009年初加入加西贝拉,是加西贝拉的第一位博士。“冰箱压缩机数字化样机及装配运动仿真”的课题就是他和院士团队的陈博士带头攻关的。这个课题的难点在于,机械模块软件和流体模块的软件是不同的软件,同时,要将机械模块的计算结果调用到流体模块,反之,也要将流体模块的计算结果调用到机械模块,这又牵涉到第三方软件,三家软件,各管一摊,怎么协调,却无法可寻。
仅这一关,直到2010年底才攻关,“三个软件不能协调,经常算着算着就出错,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每一步都要判断,我们找软件公司,他们也只能负责自己的软件,我们发邮件给国外的公司请教。”在谭院士和教授们的指导下,两位博士自己编写软件、程序,才解决问题。
加西贝拉与院士专家主要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实现“项目对接、人员对接、技术对接、方法对接”,院士专家定期到公司指导,具体技术攻关人员长期驻扎公司。“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生产和技术信息,使项目研究工作更贴近生产实际,研究的应用性更强,遇到问题,我们和院士及其团队成员一起研究、解决,让研究成果尽快转换到产品的改进上。”
院士团队项目负责人之一、博士后刘达新,早在加西贝拉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之初,就参与进来,并长期驻扎嘉兴,“那段时间我在嘉兴比较多,两地奔波。”2011年,他的孩子出生,为了纪念这段日子,他给孩子取名“杭嘉”。院士专家团队前后有十多人参与了与加西贝拉的合作,根据项目情况,不同数量博士后、博士长期驻扎加西贝拉,“甚至有不少硕士,从入学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直到毕业,都常驻加西贝拉,除了周末,或者学校有事才短暂离开。”因此,不少学生毕业论文便做了相关课题,刘达新和院士团队一起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有关压缩机壳体设计的学术论文。
投资1.5亿元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大楼,各类实验器材价值不菲。在加西贝拉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人员口中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研发是不计成本的。”加西贝拉对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及具体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公司决策层把科研经费优先安排到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上,公司总经理朱金松更是多次在对内对外的公开场合表示:“研发费用要多少就给多少,再压缩开支也绝不压缩研发费用。”院士专家团队驻扎在公司人员的生活,也得到公司后勤部门的贴心服务,这些都为院士专家团队人员的技术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2011年自主开发T系列;2013年自主开发mini系列;2014年对T系列进行改进;目前,加西贝拉正在研发VM系列……“VM系列去年开始研发,现在基本上定型,现在从研发到定型差不多一年时间。我们的研发周期变短。”陆龙泉介绍,加西贝拉研发部门在应用数字仿真技术后,经过一轮实验,基本保证设计优化,做出原型机,经过寿命试验,优化调整,再进行工艺性试验,小批量生产,优化改进,再进行批量生产试验,“一年一个周期,最初的N系列走这样一个流程是两年,真正稳定要三年。数字仿真技术,因为是为公司产品开发研发提供支持的基础技术,产生的是间接效益,其真正产生多少效益很难估算,仅其节省的时间成本就无可估量。”
去年,加西贝拉为拓宽产品领域收购了一个汽车空调的涡旋压缩机,“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家汽车空调跟国际标杆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我们希望和冰箱压缩机一样,做到全球一流,先要分析差距在哪里。目前,我们正与谭院士团队洽谈合作,希望与谭院士团队进行反求技术课题的合作,也就是根据竞争对手的实物,反推出设计的关键点。”
“孵化”再“造血”
“我们除了共同研究项目,每年也有自己的相关课题,与签约课题结合,但更加细化,更考虑与产品的结合。”加西贝拉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以来,已独立研究延伸课题35个,包括压缩机排气系统压力脉动研究、压缩机热力学效率研究、压缩机关键零部件结构设计数据库建设等。
作为加西贝拉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骨干,武守飞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同成长。“我们不是让院士具体来帮我们开发某个产品,而是采用方法对接,把研究方法转移过来,在合作研究中,研究过程和方法互相探讨交流。这是我们的合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对我们来说,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刘达新在与加西贝拉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合作中,可以说是见证了其研发人员的成长,院士团队将这种合作概括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此,张勤建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之后,就像是孵化器一样,在和谭院士的合作中,我们研发人员消化吸收,专业技术得到提升,变成自己的生产力。”
的确,在几年的合作中,有些技术,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研发人员消化吸收之后,已经直接转移到公司的研发团队。武守飞举了一个应用比较多的例子,“比如关键零部件结构有限元分析,现在公司很多设计、开发人员,慢慢运用这个技术,在设计完之后,他们会想着要去计算一下,看看到底设计得合不合理,需不需要改进。”
消音器过去多是根据经验做理论上的计算,再做样品做实验,现在基本上从设计出模型后,就通过仿真手段,先看效果。“这个技术也基本实现了转移,很多研发人员,自己会有意识地进行计算,或者委托进行计算,再优化,再做样机。”
对于院士工作站,加西贝拉有更长远的布局。
“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怎样形成核心技术,怎样让核心技术在产品开发上起到作用。”曾几何时,陆龙泉在面对国外竞争对手时,羡慕他们的先进技术。如今,他考虑的是怎样把仿真和实际结合,怎样有更好的计算精度。目前,有些计算分析效果很好,但有些有待改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希望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将仿真技术,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产品开发,形成一两项世界领先的产品,两三项全球领先的技术,目前我们也是在往这个方面努力。公司领导对院士工作站寄予很大的期望。”
“院士专家工作站只是我们公司研究平台的一部分。”张勤建坦言,“2008年公司成立研究所,希望提升公司的自主开发能力,不仅是现有产品的开发,也想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掌握产品的原理,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开发,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现自主开发,自主创造。目前加西贝拉拥有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一个省级压缩机技术研究院,技术中心有300多人,软硬件配备,我们要做到技术强,产品强,公司是向着压缩机世界第一强的方向去布局的。”(摘自2017年5月15日《嘉兴日报》第九版)